2023年上半年舆情事件特点总结与分析
2023年,随着社会活跃度提升,社交平台使用更加融入日常生活,是典型的舆情热年。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各地的情况通报天天见,热点热搜的数值更迭更高更频繁,舆情的关联叠加效应突出。经过梳理发现,2023年上半年发生的舆情事件有以下特点令人印象深刻:
一、现象级舆情社会心理烙印深刻
当一起突发事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当全平台话题阅读量超过百亿;当涉及到的利益群体呈现集体情绪化表达;当舆情事件的发生发酵引导回落过程,一波三折始终伴随着争议质疑,涵盖了舆情风险的诸多方面,最终动用“高规格新闻发布会+权威央媒解读+网信宣传资源调用+政府主导后续稳控”的最高配置;当舆情的长尾可能持续数年,都意味着一起“现象级舆情”足以对全社会心理产生强烈冲击,对于实体处置带来空前压力,甚至对于某地政府公信力产生负面影响。
江西胡鑫宇事件就是今年典型的现象级舆情,如何从一起青少年失踪案,发展到谣言满天飞,延伸出当地种种秩序应对挑战,涉及到各地失联情况的叠加放大,倒逼实体失联查找工作的升级提升,其中的教训值得深入分析复盘。
二、舆情发生源头更加多样
过往,一起舆情事件发现发生的主要平台是微博广场的话题式引爆,以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传播,但2023年小红书平台引发舆情占比迅速攀升。小红书偏个性化、兴趣化、主题化,订阅粘度相对较强的平台特点,以及缺乏政务新媒体进入的对话沟通引导空白,都让小作文式举报加举报人身份标签强化,成为小红书舆情的特色:一面之词先入为主,情绪优先事实虚化,弱者身份情绪站队,指向明确诉求直接,二次加工跨界传播……除此之外,直播间、B站弹幕、街拍等也是舆情的酝酿之地,舆情发生的多源化,让舆情来势更凶,升温越快,且因不同平台的网民构成和行为习惯不同,让情绪表达更复杂更多样,群体抱团和对立趋势更显著。此外,网民直接拨打纪委监委部门,甚至向中央巡视组举报,并把举报过程同步自媒体账号公布的方式也成为将舆情程度推高的一种方式。
还需要注意的是,当下舆情引导的发声渠道,仍顾虑网络压力,多选择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开通评论精选等方式。不重视发布消息互动,起不到更迅速更直接缓解网民情绪的作用,这也是一种鸵鸟心态。
三、反转舆情严重伤害政府公信力
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食堂吃出“异物”,本是单纯的食品卫生和监管问题,却因为校方的先期回应以及区市场监督部门的“结论”,形成了“指鼠为鸭”的新成语,最终在省级联合调查组成立后,才确认异物就是鼠头,并启动了相关处理问责。未经调查草率发声,为平复舆情小事化了,甚至预设结论再找背书,一起反转事件的影响绝不限于一时一地。今年以来,提级提格处理,已经成为难点舆情的常规操作,且往往一提就是两级,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但从另一个逻辑说,总是出现提级管理甚至异地管辖,导致公众对于基层政府部门和一线处置机关的信任度越低,绝非好事。
四、朝令夕改式舆情凸显舆评前置重要性
政府部门出台的措施,特别是民生领域的服务管理事项,因为忽略了部分群众的切身感受,或因缺少必要的铺垫解读,从而出台即遭受质疑,甚至被迫修改撤回。
以广西南宁慧泊停车事件为例,从5月8日,广西南宁市青秀区人民法院与南宁慧泊停车场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合作备忘录》一事引发社会关注引爆当地群众对于停车管理工作的不满开始,到5月23日,南宁市举行优化调整道路停车收费管理新闻发布会,南宁市市长就停车贵问题,公开向市民鞠躬道歉。
发布会还宣布,即日起实行机动车免费停放时长从15分钟延长至30分钟、取消非机动车保管服务费等立行立改的过渡性措施;从5月21日到6月15日,派出审计组进驻慧泊公司,对城市道路停车位经营管理情况进行专项审计调查;从5月22日开始,慧泊公司停止运营、停业整顿、接受审计,由南宁公交集团接管城市道路停车位运营管理业务。6月21日,南宁市召开道路停车位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标准听证会,听证定价方案拟从简化区域分类、缩短收费时段、延长免费时间、设置最高限价、降低收费标准等方面进行优化调整。
舆情从一次新闻宣传活动开始,到政府召开专门新闻发布会回应方才回落,并直接调整了当地的停车管理政策及措施,舆情对于实体工作的影响极为直接,且可能成为未来类似情况的参照。所有关乎群众利益的措施,必须提前开展风险评估,给公众充分的适应期及反馈渠道,才可能把执行阻碍降低,所以说,舆情前置舆评标配是当务之急。
五、媒体异地监督流量新闻成为舆情助推器
异地监督指的是,各地有一定影响的新媒体,对正面宣传和民生报道以本地信息为主,对热点新闻跟进和深度挖掘报道则刀刃向外,以外埠地区新闻为主。
异地监督报道往往抢速度抢落点,信源多直接采信网传信息,对于相关事主和涉事部门的采访多采取网上联系,或直接拨打一线部门电话核实的方式,并对这一过程进行录音或是场景式描述,不管是否能够得到回应或证实,这一动作本身也就成了报道素材。
同时,因为可以采纳网络信息,媒体间的引用摘抄编辑成了常态,一则新媒体报道中,可能包含多个引自其他媒体的内容,这种写法让网络传播的去中心化,去权威化,信源和新闻要素模糊化的特点更趋突出。公众往往会通过多种推送方式,获知某一新闻,但具体出自于哪家媒体,报道内容是否准确翔实成了次要因素。这种综述式的异地监督,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流量新闻,热点不能落,独家信源和信息核实过程,让位于占话题提问题,澄清事实的责任更多直接推给了事件涉及的主责部门,只要上热搜,就更可能倒逼发声。
六、关联叠加效应使类型化舆情压力倍增
舆情里的关联叠加,指的是从事件发生经过,涉及的人员身份及行为特点,公众的兴趣关注及情绪走向,主责部门的行业领域等,有相同或相似之处的两个及以上的舆情事件,在一定时间跨度内发生,从而产生比照作用。事件发生地本身可能远隔千山万水,但在网络舆论场上,却被放在了同样的公众审视评价标准之下,因其相近性产生类聚,又因此具体情形中的差异性产生公众心目中的高下之分。从舆情引导的角度,关联叠加会对后续发生的舆情事件带来直接的影响。
一是类似情况接连发生,会让舆情里的标签效应更为明显,无论是校园霸凌、熊孩子熊家长惹事、倚老卖老为老不尊等现象,公众的认知标签基本一致,只要情形类似,很容易先入为主的形成趋同性看法,若后续处理符合公众预期则舆情相对平稳,如后续出现反转或者是处理偏轻,则需要官方更详细的说明和解释,才能回应公众的质疑。
二是某类具有社会伤害性的事件连续发生,如山东东营男子驾车碾压妻子案,浙江宁波女子驾车冲撞男友案,因为相似行为,以及现场视频的传播,让此类因家庭矛盾或情感纠纷引发的极端案件似乎具有了一定的普遍性,并由此带来了对公众心理安全感的冲击。
三是某些热点事件的处理,会成为今后同类事件的参照,如果产生处罚轻重差异,又会形成新的舆情争议。如6月30日,苏州市官方通报吴中区木渎花样城一男子坠亡事件,现场一名起哄教唆者被行政拘留。这种标志性案例,必然成为类似事件的处理参照。
七、形象损害类舆情形成追责模式
因窗口服务,公开执法,群众信访答复等领域发生不当言行而形成的舆情事件,对涉及到的行业职业形象带来的影响冲击显而易见。如“三亚城管当街收走孩子写作业小桌子”;如沛县城管“撕春联”;如“海口龙华区市场监管所工作人员霸占电脑拒给群众办证”等,从视频引发关注,到当地的查处道歉,舆情过程基本一致。
需要注意的是,过往这种所谓个人不当言行,甚至是临时工、聘用人员所为的切割方式,在当下的舆论场上已不适用,向下追责已经被向上追责方式取代,这种加重处罚也更能体现上级单位的重视程度,也更容易获得公众的认可,但同样对具体的涉及到部门内部的压力增大。
以霸占电脑拒办证事件为例,海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此做出的就是对1个责任单位、3名责任人进行追责问责:一是给予龙华分局金贸监管所工作人员徐某(涉事人员)党内警告、政务警告处分,并停职检查。二是给予龙华分局金贸监管所所长党内警告、政务警告处分,并免去所长职务。三是给予龙华分局党组书记、局长诫勉谈话。四是责令龙华分局党组向海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作出深刻书面检查。
八、正面宣传翻车屡见不鲜
正面宣传引发争议,甚至评论翻车的情况在上半年舆情中也是屡见不鲜,大到央视新闻报道引发的#夫妻摆摊日入9千网友质疑让查税#话题热搜,央视网引发的关于孔乙己长衫的延伸话题,小到某个单位的微信公众号文章,报道的采写目的与受众的阅读感受出现明显反差,正面宣传中找槽点,新媒体文章中挖问题也是舆论场上天天面临的考验。
如央视新闻3月19日报道,一对“95后”夫妻在浙江义乌的青口夜市经营小吃摊。夫妻俩边摆摊边直播,因生意火爆,每天500斤土豆和250斤豆腐甚至不够卖。凌晨人群散去,小两口高兴地盘算销售额竟有9千元左右,该报道评论中有不少网民提出质疑,认为数据夸大,也有提出是否偷漏税款问题。
如6月27日,微信公众号“中铁十六局四公司”一篇文章的相关截图在网络热传,被质疑“宣扬苦难”。该文写道,2018年,公司员工胡某怀了二胎,正值南昌市赣江市民公园四期项目即将竞标,距离开标只有7天的准备时间,她主动请缨参与到投标任务之中,并不顾劝阻连续两个晚上通宵加班,直到第三天晚上开始出现了流产症状。此稿件引发争议后,澎湃新闻采访该公司人员,答复则称“经过我们的核实,我们公司不存在这件事情,公众号文章之前也就已经下了。”对于文章作者及来源问题,这名工作人员称不便透露。
九、文体演艺活动领域风险显而易见
随着文化娱乐演出市场的迅速恢复,涉及此类领域的舆情,往往因为演出本身的影响力加持和社会关注,只要发生就能形成高热度舆情,无论是笑果文化李昊石不当言论事件,还是工体阿根廷与澳大利亚足球邀请赛球迷冲场事件,还是足协杯重庆铜梁龙vs成都蓉城球迷冲突事件,舆情均呈现了多角度多话题叠加,网民观点对立,舆情持续时间长,对球迷粉圈行为约束、行业自律和安全监管都提出新要求等特点,特别是涉及多个部门,需要长链条处置的,舆情压力对实体处理的影响作用也十分明显。对于这一相关领域的舆情,特别是如黄牛倒票等顽疾舆情,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标本兼治,实现实体管到位,舆情方平稳。
十、眼见为实直观刺激提升舆情伤害程度
现场视频的直观刺激性和传播扩散速度,以及二次加工变本加厉的特点,都决定着只要源头视频管不住,舆情热度必高,回应难度更大。但手机、行车记录仪、可视门镜、场所监控、直播等,又让事件发生过程或片段大概率会被记录下来,成为舆情传播的核心因素,眼见不见得就为实,因为传播出的可能只是一个片段,但分秒间呈现的冲击力、争议性,以及对于前因后果的猜测,都已经足够触动公众的情绪和好奇心。特别是某些安全事故、交通事故,手段残忍的个人极端案件,更是因为视频本身在强烈刺激观者的心理情绪。
十一、公众认知中的法律模糊地带易成焦点
如何界定互殴还是正当防卫?怀疑被偷拍能不能要求查看对方手机?网约车消费纠纷升级到何种程度警方方能采取强制措施?这些纠结着情理法的问题,正是来自于热点舆情事件留下的公众思考与疑问,触及的又多是法律认定和日常处理中的模糊地带。
如川大学生张某地铁偷拍事件,舆情的过程一波三折,不断产生次生舆情,从大学生和农民工的身份对比,从对地铁方和警方的处置关注,再到对四川大学的态度之争,事件中,除了法律上的界定及处罚,更提出了校规党纪在舆情压力中应如何把握尺度,涉事单位(学校)该怎样发声才能回应期待等难题。
如5月17日,浙江杭州乘客与网约车司机发生争执,坚决不下车行为持续超30余小时,引发广泛关注。5月20日,该事件以警方通报乘客父女被“行政拘留7日”而告一段落。这期间,警方处理先后涉及两个派出所,公众产生在哪个环节才是违法,待了多少小时不下车方才可以处罚等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