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媒体如何“破茧新生”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报纸可以说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精神食粮,既能从中知晓国家大事和地方小事,又能启迪增智。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传统媒体日益受到挑战。面对来自新媒体的挑战,传统媒体何去何从?笔者以为,只要把握好发展大势,传统媒体在当下和未来可以实现“破茧新生”。
一、传统媒体竞争形势严峻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目前受到的最大挑战来自网络。以网络传播为主要途径的新媒体最大优势之一便是时效性,在事件发生后,可以迅速完成内容的传播,最大范围辐射更多用户,实现指数级扩散效果。而传统媒体在传播速度和范围上存在短板,制约了传统媒体的发展,也让越来越多喜爱手机碎片化阅读的年轻人对传统媒体失去兴趣。此外,有些传统媒体的刊载内容呈现陈旧化、僵化趋势,“旧闻”当“新闻”发,或者刊发的内容来自某专业机关、企事业单位,稿件过于专业化,且记者、编辑并未将其深入浅出地处理,转化成受众可以看懂的文字形式,受众不愿阅读。
其实,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并非是泾渭分明、互相对垒,而是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趋势。新媒体一方面延伸了传统媒体的部分功能,另一方面又与传统媒体相结合,它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传统媒体能够在做好宣传内容筛选的基础上,利用好其传播速度快、辐射面广的优势,便可以在新闻传播领域里势如破竹、无往不利,反之如果不对新媒体刊载内容做好前瞻、策划、筛选,则会拖累自身,让传统媒体机构再添一重冗杂。
二、传统媒体需走多元化发展道路
在各种网络媒体、自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传统媒体若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应该构建多元化传播矩阵,在速度、深度上加快发力。
我们目前欣喜地看见,绝大多数传统媒体都扩容了自己的传播矩阵,在旗下发展出了新媒体的分支。然而遗憾的是,很多传统媒体只是将各大政府官方网站的公告以及报纸的刊发内容在网络上重新转载刊发一次,过于流于表面和形式。在这一局面下,网络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传统媒体应该深耕网络,除了要一如既往地坚持网络媒体的速度优势外,还要多制作优质栏目,比如主播、记者工作探访VLOG或者现场邀请各大机关、事业单位对群众办事疑难杂症“问诊”等等,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互融中焕发新的生机与魅力。
开拓传统媒体市场化新途径,增强盈利能力。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盈利是避不开的话题,然而在竞争激烈的当下,如何实现盈利的确是个难题,不过,这不代表不能破局。比如,在城市发展中,传统媒体可及时跟进各种类型的大型活动,与各大正规文娱、商超等商家合作,推出网友线下探访、体验等,既可以扩大影响力,也可一点一滴积累盈利能力。
三、媒体从业人员需不断提升自我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动力,传统媒体在当下和未来若想更有竞争力,必须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笔者认为,媒体从业人员当从以下几方面不断提升自我:
一是加强自身理论武装,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媒体从业人员应该认识到,主流媒体公信力具有强大的优势,其传播方向及内容必须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保持高度一致。要认真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学深悟透,入脑入心。
二是深耕新闻内容建设,不断激发内容创新和传播活力。当传统媒体遇上不断更新迭代的互联网,媒体从业人员应该主动应对变革,做好内容建设,满足大众对丰富资讯的需求。同时,传统媒体作为党的喉舌,应该坚守高品质、高价值的内容制作传播标准,不要为吸引流量而去做一些低俗、同质化的内容,要在深度阅读上下功夫,立足本地特色,不断深挖地方资源,在独一化、差异化上做深做强。
三是创新新闻传播形式,在交流互动中吸引读者参与。在网络媒体如火如荼发展的当下,其与受众的良好互动是明显的优势,那么传统媒体从业人员也可以借鉴这一点。在新闻传播中,可以多站在受众的角度考虑,让受众在阅读报纸时也可以畅所欲言,如设置专门的二维码渠道,让观众扫描进入新闻评论区后可以直接和记者、编辑沟通互动,甚至可以就自己的一些疑问去咨询记者、编辑,真正拉近新闻从业人员和受众之间心与心的距离,把新闻做到受众的心坎里。
当然,要让传统媒体在未来的宣传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非一日之功。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每一个从业人员用心去做,就一定会成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创作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中写的那样,“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力量再微小,但只要汇聚在一起,谁又能说它不汹涌,不澎湃呢?(钟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