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崔保国:媒体产业生态的关键在于技术丨求解智媒新未来
封面新闻记者 秦怡 邹阿江
2023年是媒体融合作为国家战略推进的第十年。十年间,媒介形态、媒体业态和传媒生态发生了深刻改变。如今,当我们谈论媒体时,谈论的不仅仅是媒体本身,更有媒体的时代内涵和发展空间。伴随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体产业也迎来了更多可能。
媒体产业既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内容资源生产消费,又包括人、组织、技术、资源之间的复杂互动,这是一种经济现象,一种技术创新现象,也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全球交互现象。
媒体产业生态目前发展现状如何?未来有哪些发展方向和趋势?11月12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崔保国。
谈媒体生态:
媒体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
“媒体与媒体的发展是互为环境的,如今的报业媒体在互联网环境下生长,互联网的发展也是在通信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崔保国长期从事传媒产业研究,在他看来,媒体生态指的是各种形态的媒介、各种业态的媒体所形成的生态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
“我们有很多维度来理解形成媒体生态的复杂结构。”崔保国认为,如今的媒体生态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环境因素,任何媒体的发展都离不开媒体周围的环境,包括受众环境、技术环境、资源环境、广告环境等。
而媒体的产业生态,首先可以从产业链的角度去思考,将媒体作为产业链中的一环,上下游都有密切联系;其次,可以从属性角度来理解,从传媒形态来观察,不同媒介形态之间又有着交叉和合作。
崔保国把媒体分为四大生态种群,一是作为基础设施的互联网平台媒体,二是内嵌于社会体制的主流媒体,三是高度市场化运行的数字媒体体系,四是全球传播的媒体。“四者汇聚即构成了传媒生态图谱,传媒生态环境之变推动传媒产业内部之变。”崔保国表示。
谈发展关键:
融媒体能够走多远关键在于技术
融媒体时代,不少传统媒体开始转型,探索媒体产业结构的发展路径。无论媒介形态如何迭代、媒体业态如何重构,在崔保国看来,内容都是作为主流媒体发展的基础和核心能力。此外,另一个关键因素则是技术,“融媒体能够走多远,差距的关键在于技术。”
过去,传统媒体的人员结构中,技术人员通常只占到很小的比例,对比抖音、快手等数千人的技术团队,带来在算法、信息推送等方面优势,差距显而易见。因此,提高技术人员的比重也是不少主流媒体在转型时的发展方向。
崔保国提到,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技术团队已经从过去的几十个人到如今的几百人,依托技术基础,如今打造起了传媒大脑;澎湃新闻自建技术团队后,技术人员也在内部人员结构中占到较大比例,“从媒体生态化的发展来看,互联网媒体的技术团队都大于做内容的团队。”
谈产业趋势:
应全面布局重点发展
Y
未来,媒体产业生态发展有哪些趋势?崔保国表示,有竞争力的传媒集团一定是在传媒的各个赛道上都进行全面布局的。他以腾讯为例,腾讯的生态化发展遍及数十个赛道,包括游戏、视频、门户网站、社交媒体等。而全面布局并不意味着全面平衡发展,而是应当根据发展规律有重有轻。“全面布局和重点发展,这是未来媒体产业生态发展的趋势之一。”崔保国表示。
其次,付费内容将成为传媒产业中的重要内容。崔保国提到,海外媒体平台基于多年的用户培养,已形成了多种付费模式。目前,国内长视频平台和新闻机构已在进行多种尝试,《财新周刊》《南方周末》《环球时报》《第一财经》等媒体付费模式也能为全国、地方、区域媒体走出盈利困境、探索垂直内容营收提供借鉴,“尽管可持续盈利的道路漫长,但以优质内容为核心,聚焦分层用户的付费订阅模式具有广阔发展前景。”
最后,媒体产业发展也备受科技发展的影响。伴随ChatGPT的诞生,人工智能对媒体的影响是眼下最热议的话题之一。崔保国表示,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拥有强大的信息处理和内容生产能力,对媒体产业造成巨大的影响。一方面,ChatGPT、AIGC、AGI等新技术可以提高内容生产的效率,成为辅助新闻生产、传播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新技术也有可能颠覆传媒内容生态,带来版权、内容趋同化等问题。
“人工智能目前还没全面落实到内容生产过程中,但目前看来时间不会太长。”崔保国表示,互联网技术带来产业的深刻变革,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唯一不变的就是拥抱变化本身。